2025年3月12日18:30,永利官网汾水读书会文旅经典阅读小组在卫红老师的带领下,于学院楼二楼会议室顺利开展了以《符号学:原理与推理》为主题的第二次读书活动。本次活动聚焦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应用,围绕符号的定义、意义生成机制、伴随文本的阐释功能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。
读书会伊始,卫红老师以书中“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”这一核心命题切入,引发成员对符号本质的思考。小组成员王同学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,提出:“微信表情包的‘捂脸哭’符号,表面传递尴尬情绪,实则映射当代青年对社交压力的戏谑解构——这正是符号意义在语境中流动的鲜活例证。”随后,成员们以《水浒传》章节小标题(如“林冲雪夜上梁山”“鲁智深大闹五台山”)为分析对象,探讨“伴随文本”如何塑造读者对叙事的预判。成员蒋同学指出:“‘大闹’一词预设了冲突性,既浓缩情节,又暗示鲁智深的反叛者符号身份,这正是伴随文本对主文本意义的加持与延伸。”
针对书中“符号的可变性与环境感知”章节,小组通过跨文化对比揭示符号意义的动态性。成员庞同学以“龙”符号为例,分析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:在故宫屋脊上,龙是皇权天授的象征;而在《权力的游戏》中,“龙母”的龙却成为暴力与重生的双重隐喻。同一符号因文化土壤不同,衍生出截然相反的所指意义。卫红老师补充道:“符号的意义如同河流,随历史、地域与群体的‘河床’而改道。理解这一点,方能避免文化误读。”
活动后半程聚焦符号学与文学经典的互动。成员吴同学以《水浒传》中“忠义堂”为例,解析空间符号的象征意义:“‘忠义’二字高悬,既是聚义的宣言,也是权力关系的视觉化——它通过符号将草莽英雄的伦理秩序合法化。”这一分析引发成员对书中“符号作为权力载体”观点的延伸讨论。卫红老师进一步引导:“若将‘忠义堂’与第一次读书会讨论的‘女学堂’并置,可见符号如何在不同历史语境中,分别成为男性江湖与女性启蒙的话语战场。”
活动尾声,小组回归符号学的现实意义。成员们通过对比传统剪纸中的“福”字符号与当代品牌Logo的设计逻辑,批判性反思了符号在商业化过程中“意义空心化”的现象。卫红老师总结道:“符号学教会我们追问:是谁在定义符号?又试图通过符号定义谁?正如书中所言,‘解码符号的权力,即是解码文明的密钥’。”他勉励成员:“当我们在《水浒传》中读到‘替天行道’的旗帜,或在景区看到‘非遗传承’的标语时,不妨用符号学的刀锋,剖开表层,抵达意义的深层肌理。”
持续三小时的研讨中,成员们既为符号学深邃的理论魅力所吸引,亦惊叹于其解释现实问题的强大穿透力。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,为后续读书会奠定了扎实的方法论基础。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!
( 图文/2308 庞嘉乐)
